寧夏,賀蘭山闕,既有壯懷激烈的高山雄詞,更有著亙古賦能的世界最好煤種太西煤。賀蘭山腹地的石炭井小鎮,承載了寧夏最輝煌的工業記憶,經歷了從“窮村”變“煤城”再變“影城”的“三重”發展,見證了共和國煤炭工業的崢嶸歲月,也見證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小鎮注入生機與綠意。
煤炭重鎮布局 百里礦區興起
“石炭”者,“煤炭”也,石炭井小鎮,一個見證了區域煤炭工業輝煌與落寞,又在綠色發展中煥發新生的地方。這里曾經是寧夏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煤炭產地,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悠久的煤炭開采歷史,因“煤炭資源豐富,山石突?!倍妹?,素有賀蘭山“百里礦區”之稱,前跨黃河,背靠賀蘭山。上世紀50年代,為保障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石炭井每年為國家提供工業用煤500余萬噸,鼎盛期安置3.5萬人就業,養活礦區13萬人口,逐漸發展成聞名全國的煤炭重鎮,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的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和“三線”建設的重要布局點,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和煤炭工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石炭井曾是大山里的“大城市”。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各地一大批有理想、有才華的人率先來到這里,薈萃了五湖四海之精英。在石炭井最鼎盛時期,小鎮不僅有著繁忙的煤炭生產,還有著豐富的文化生活。電影院、茶館、商店等設施一應俱全,小鎮在那個年代成了寧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繁榮之地。煤炭產業工人大軍也帶動了地方的消費和商業發展。從石炭井礦務局中學舊址、礦務局職工醫院舊址、礦務局職工俱樂部、八號泉水泥廠、紅光市場、“賀蘭雄鷹”紀念碑等充滿歷史痕跡、時光味道的公共建筑設施上,現在依然能感受到往日興盛熱鬧的情景。
小鎮的繁榮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中。一代代煤炭產業工人在這里見證了寧夏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鐵等多個“第一”的誕生。為新中國工業發展供應了源源不絕的燃料與動力,在寧夏經濟乃至全國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曾經居住在這里的老人們回憶起那個時代,他們眼中閃爍著對“小上?!笔烤尿湴?。
資源枯竭沉寂 萬千人煙撤離
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產業給賀蘭山腹地帶來了巨大的生態壓力。大量私小企業、非法礦點的涌入導致私挖濫采、無序排棄渣石現象屢見不鮮,令本就脆弱的賀蘭山生態日益惡化。山峰變溝壑,渣石堆積成山,大大小小的采礦場、洗煤廠、矸石山遍布,廢水恣意流淌、廢渣任意堆放,不僅導致了資源的過度開采浪費,還帶來了嚴重的地下水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昔日的綠色山丘變成了滿目瘡痍的采礦場。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曾經在這一帶常見的野生動物如巖羊和野兔的數量大幅減少?!昂谏?、黑灰、黑民居”,成了當地人傳唱的順口溜。
進入21世紀,隨著開采資源的枯竭,小鎮生態系統日益脆弱、地質環境嚴重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加劇,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小鎮的經濟和社會面臨了嚴重的挑戰。石炭井的昔日輝煌開始逐漸褪色,曾經的繁榮成為了歷史,一場大規模的撤離在石炭井上演,昔日繁榮輝煌的小鎮,一步步沉寂變黑了。
生態脫胎換骨 轉型雙向奔赴
石炭井并沒有放棄,“兩山”理論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再度照亮了石炭井。5年前,小鎮開啟“洗臉”“美容”“健體”模式。20多個項目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關閉礦山、騰退企業、拆除危建、回填采坑、疏浚河道、削降邊坡、清除隱患,重塑小鎮地形地貌,探索工業遺址和生態旅游、影視小鎮的發展新路徑。
作為大武口區生態工業旅游休閑集聚區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隨著影視拍攝及文旅產業的逐步發展,石炭井迎來了轉型發展的契機和重現輝煌的希望。相繼涌現高新技術農業示范基地、向光而行的能源基地和面向全國的生態影視基地,煤炭小鎮卸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重現生機活力,吸引游客觀光?!度f里歸途》《我的父親焦裕祿》《綠皮小火車》等40多個劇組聚集小鎮,拍攝制作,其中《萬里歸途》作為2022年中宣部國慶獻禮影片并以16億票房成為了國慶檔票房冠軍,讓石炭井這個名字再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小鎮又“靚”了,再度崛起。
“窮村”“煤城”“影城”,2021年,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被列入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推薦的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賀蘭山下戰塵收,萬里歸途正值秋。石炭井的“故事”,是春風的故事、是時代的故事、也是未來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期待它的未來更加美好。(供稿 孫宇龍 張弘 文閔 宋昌寶 郭佳欣 陳今天 高翔)
版權所有: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管理:信息管理部技術支持:神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京公網安備110401300070號 京ICP備10032362號